買房置業本是人生中的一件喜事,但是很多人在買房之前或買房以后患上了這樣或那樣的“置業病”。那么,這些人究竟患上的是哪些“置業病”呢?這些“置業病”又是如何患上的呢?或許打算置業的你也即將被這些“病癥”所困擾。
裝修恐懼癥
好不容易買了房子,接下來所要面對的就是裝修了。眾所周知,裝修是一件相當繁瑣的事情,它涉及到電工、木工、瓦工、油工、水暖等各個工種,要購買的裝飾材料和建材也不下幾十種。很多置業者一想到要在短短一兩個月內就要完成這么多的內容,頓時就會覺得“頭大了”,不知從何下手。對于這種情況有個形象的說法叫“裝修恐懼癥”。
剛剛購置了一套新房的吳先生告訴記者,“我們都是第一次經歷裝修,現在工作又都忙,只能利用周末休息的時間去考察、比較,感覺裝修的事情無從下手,真是著急,以后真要開了工,不定還得急成什么樣子了,或許真的會像幾年前春晚小品《裝修》里的一句臺詞那樣,‘家底基本搞光,身體基本搞傷,生活基本搞亂,夫妻基本搞僵。’現在一想起裝修的事來我就覺得恐怖。”
盲目后悔癥
對于大多數置業者來說,買房不僅是一輩子的大事,更是一個家庭最大的一筆消費支出。因此在買房前必須進行理性分析,合理規劃和綜合考察。
然而,有些置業者看到身邊的人一個接一個地買到了自己心儀的房子,這些房子要么面積大,要么戶型好,要么地點方便,購買一套相同類型房子的欲望便在他們心中蠢蠢欲動起來。然而,他們卻忽略了最重要的一條,那就是量力而行。而接下來這些置業者就開始頻頻光顧各大售樓處,在置業顧問天花亂墜的一通忽悠之后,沒能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對自己的買房行為進行理性分析,一沖動就簽了合同付了定金。等到每月接到銀行的催款通知書時才發現,當初買房時的喜悅已經完全被后悔所代替。
在這方面,小林可謂有著切身的體會。“當初大學畢業時間不長,閨蜜們一個一個都準備步入婚姻的殿堂了。而在那以前,她們早就將自己的婚房布置一新。就這樣,我和男朋友商量也要買一套面積大一些的房子。經過一番比較,我們‘相中’了一套160萬元的房子。由于我和男朋友都參加工作不久,并沒有多少積蓄,首付款就幾乎全部要靠雙方父母來資助。而我們雙方的父母又都是普通職工,能給我們提供的資助也很有限。買過以后才發覺,與我和男朋友加在一起只有不到一萬元的總收入比起來,每月需要償還的五六千元的房貸確實壓力不小。看來在未來幾年甚至更長一段時間里,這種勒緊褲腰帶過日子的房奴生活還要持續下去。”其實,買房最忌諱的是因面子或工作生活圈里頭的跟風起哄而盲目置業,是否需要“一步到位”還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量力而行。
等房焦慮癥
顧名思義,期房就是那些暫時還沒建好、不能交付使用的房屋。之所以現在很大一部分人購買期房,主要是因為期房選擇的余地大些、價格便宜些。不過購買期房是存在一定風險的,而這些風險則是令置業者患上等待焦慮癥的最大原因。
對于這類等待焦慮癥,記者通過采訪發現主要是由下面一些“病因”造成的。
首先,由于置業者在與開發商簽訂購房協議時,自己所購買的房屋還沒有成型,不能看見房屋的實際情況(即便房屋交付后,對一些隱蔽工程質量問題也難以發現),一些開發商為追逐最大利潤,使用劣質材料或者是偷工減料,隨意降低工程質量標準,以致造成地基下沉、屋頂漏雨、管道滲漏等嚴重的質量問題,給房屋質量和安全埋下了重大隱患。因此,房屋質量問題是令置業者最為焦慮的。
其次,置業者還會擔心開發商會擅自變更規劃設計,在配套設施、綠地、容積率、環境設施等方面隨意改動,將小區中本是綠地的地方改做他用,有的加建新樓,有的變成了停車場。另外,還有一些無良開發商為了謀取最大的經濟利益,在進行實測時,有意改變建筑面積、加大公攤面積,并且不明示公攤面積的數量和計算方法,以致商品房實際面積與銷售面積產生不符的情形。因此,置業者擔心自己所購房屋與當初銷售的時候嚴重不符。
最后,最令置業者擔心的則是如果開發商存在開發資金不到位、抽逃資金、挪用售房資金等資金問題、工程管理問題等,會有遲延交房、甚至不能交房的情形發生,致使置業者不但承擔經濟上的損失,更要承受心理和精神上的壓力。另外,即使能夠順利交房,在現實情況中也會有一些開發商以各種借口拒絕、拖延辦理產權證,致使許多消費者入住后遲遲拿不到產權證。
總而言之,期房從購買到交付使用,往往要等待一年半載甚至是更長的時間,其中變數和消耗的時間成本往往給置業者帶來巨大的壓力。只有為數不多的置業者能夠真正看懂房型圖等示意圖,因此多數置業者受到不良銷售的誘導,產生不符合實情的預期的可能性比較大。另外,大部分的期房項目,購房者在交房時會發現宣傳中的社區環境和配套設施,以及社區周邊的生活配套等想要實現還得再等幾年時間,而這又會讓不少置業者繼續在等待中煎熬。
選擇困難癥
對于很多普通的上班一族來講,他們大都希望購買一套具備交通便捷、商業配套設施齊備等優勢,并且位于市區中心位置的房子。但這樣一來,對于大多數沒有多少積蓄的年輕人來說,如果將有限的資金投入到這類房子中去的話,那就只能去考慮小戶型或者公寓,舒適度方面會大打折扣;要住得舒服、享受到優美的環境,那就只能考慮地點稍微偏遠一些的房子。那么,地段和環境該如何取舍呢?
對于“地段論”,置業者小趙是這樣認為的:大家都知道李嘉誠的“買房子有三要素,地段、地段、還是地段。”的置業名言,從中就可以看出,買房選擇在哪個位置依然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。如果住得過遠,雖然房子面積大了,環境舒適了,可是面對每天上下班加起來超過兩個小時的車程,在居住方面的享受也顯得并沒有太大的意義。更重要的是,無論是自住還是投資,好的地段已經是選房標準的重中之重。從居住角度上看,由于地點好的房子各類生活配套完善,如交通、購物以及教育等,都會對個人的生活帶來諸多的便利;從投資角度看,無論是在樓市火爆還是樓市低迷的情況下,好地段房子的良好保值增值屬性都會完全凸顯出來。
對于小趙的看法,作為同齡人的岳昆則表示出了相反的觀點。他認為,房子買來是用于居住的,因此,小區內的綠化景觀環境以及房子本身的舒適度才是最重要的,而且空氣質量、噪音污染等因素同樣應該綜合考慮。
當然,如何選擇還是要看置業者本身的主要需求,當你明確了你買房最看重的方面,或許就不會那么糾結了。 (任金祜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