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任志強發表“7億庫存難消化只能炸掉”言論又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。昨日,他因某李姓專家的口誅筆伐發布長微博予以回擊。
據中國經濟網報道,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,去庫存為2016年結構性改革五大任務之一。然而弄清中國房地產的庫存數量是首要前提。國家統計局今天發布的2015年商品房待售面積首次突破“7億”大關,達到7.18億平方米。近5年商品房待售面積呈階梯級增長,平均每年增加1億平方米。
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,2005年末至2009年末,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均未突破2億平方米,其中2007年末,商品房待售面積僅為1.34億平方米。2008年以來,中國商品房待售面積呈不斷增加態勢。而2015年末,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高達7.18億平方米,創下歷史新高,接近2007年一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。從2007年到2015年的9年時間,中國商品房待售面積增加了4倍多。
對此,專家認為,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低估了待售庫存的規模,實際庫存規模遠遠大于披露的數據。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楊紅旭指出,樓市高庫存已經成為當前中國經濟的痛點,一旦計入潛在庫存數據,中國樓市的庫存數量可能倍增。
深圳市房地產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李宇嘉表示,常說的樓市“去庫存”,指的是待售商品住房建筑面積的消化情況,包括兩部分,一是報告期已竣工可供銷售,但尚未銷售的商品房建筑面積累積值;二是報告期處于施工或新開工狀態(半成品)并已經批準預售但尚未銷售出去的商品房建筑面積累計值。
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此前發布報告認為,2015年房地產市場庫存高企,去化壓力增大,商品住房過?値齑娓哌_21億平方米,僅現房庫存去化就需23個至24個月。
對此,北京華遠集團原董事長任志強認為,從年度的銷售面積與庫存的比例看,也許庫存的總量并不可怕。但卻影響著現金流和再生產。更重要的是影響著土地資源的有效利用。政府也許會出臺各種有助于消化庫存的政策。但并非所有的庫存都能靠政策被市場消化。當房子蓋在了不合適的地方,(包括住宅、寫字樓與商業)也許只能炸掉,推倒重來。
以蛇口地區為例,最初改革開放時,引進了大量的兩頭在外的加工業,建設了大量的工業廠房和員工宿舍。但“騰籠換鳥”的產業升級之后,這些加工企業被淘汰了。那么這些廠房和宿舍,不是都炸掉了嗎?重新建設的寫字樓、商場和高級住宅,讓土地的利用效率大大提高了許多倍,甚至上百倍。難道不應該嗎?
香港中銀大廈邊上,是李嘉誠先生建的寫字樓。但原來這里是個很新的高級酒店,也經營的很好,但李先生把酒店炸掉,重建了寫字樓。并且收到了比酒店高許多倍的經濟效益。炸掉后的重建與調整經濟結構是同樣的道理。
此外,熊彼得“創造性的破壞”是專指企業發展中,要敢于和善于將原有的傳統打破,而創造新的。這種破壞的威力遠大于炸掉。當柯達公司發明了數碼技術后,為舍不得炸掉原有的膠片技術和市場,寧愿將數碼技術封存,也不愿進行改革。最終的結果是徹底的滅亡。如果當時能有炸掉的決心,也許數碼技術會讓柯達活的更好。中國的房地產市場中的庫存也同樣。
任志強指出,庫存之所以產生,有政府過時的限制性政策抑制了投資與消費造成的,有戶籍制度和信貸政策造成的,有加大磚頭補貼的保障房政策造成的,有人口轉移因素造成的,也有在不合適的地方建了不合適的房造成的。如應建住宅的地方建了寫字樓或商場等規劃不合理造成的。或所建的房子無法滿足消費人群的需求。
那些與限制性政策相關的因素取消后,許多庫存是可以消化的。但總有一些是無法靠消費政策消化的庫存。
那么,炸掉才能讓土地重新規劃和合理利用。而土地資源是開發商從政府手中獲得了有期限的出讓權的。合理的重新建設和發展是結構調整的過程。為什么擁有權利的開發商不能根據市場的變化進行調整,而非要讓它變成庫存?難道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不進行市場結構調整的嗎?炸掉是他們的權利。
(來源:《中國經營報》)